前幾天Devin的學校校外教學(Field Trip),過程中有一個現象呈現東西方壁壘分明的情況,說東西方是因為不只華人,連同屬亞洲的印度媽媽也跟我們一樣,至於另一個世界的代表則是頭髮亮晶晶的洋媽媽。

進入主題前,先介紹一下美國對於校外教學的看法,在美國帶出校門的活動極需家長的參與,如果大家參與的意願不高,下場就是取消這類的活動,對他們來說,學校、家庭、社區三者的連結度越高,對孩子正向學習的效果越好。

另外,基於安全考量,尤其是年幼的班級,加州法律規定,三至四歲的師生比是1:12,有的學校還會評估教室空間減少學生數目,像Devin的學校,人數上限15人,配兩位老師,比例這麼低了,家長還是必須出席分擔校外安全的責任,因此每學期的參訪都是大陣仗的出遊。

這次的主題是烹飪,我們來到一家現做的披薩店,由於廚房容不下那麼多人,店家開闢了兩張圓桌作為家長休息區,但隔著廚房有大約50吋螢幕大小的玻璃窗可以看到裡面。

IMG_9746

既然不能進去,這扇玻璃窗就成為家長鎖定的目標!大家拼命伸長鏡頭,緊抓孩子的一舉一動,一下子右邊撞到頭,一下子左邊打到手,擠歸擠大家都很有秩序地輪流拍照,唯獨有一桌家長休息區,真有三位媽媽始終坐在裡面談天說地,完全不管他們的小孩是在撖麵皮還是揉麵團,這個獨立世界就是由西方洋媽媽構築起來的。

我想起許多文章的片段,歐美媽媽悠閒地喝下午茶,小孩在一旁也非常忙碌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,彼此互不干涉,相當愜意。原來要達到這種境界,是必須習慣性的「不干涉」,也就是可能錯過孩子某一些精彩的畫面,好處是孩子參與活動時不被打擾,完全融入當下的情境,因為他們也預想不到爸媽會在這時候找小孩。

這群沒有家長關注的洋娃娃總是跟工作人員一來一往相當熱絡,當師傅手中的麵皮越轉越大,大到像一件小孩的披風時,他問:「有誰想要披上麵衣的?」也是他們反應最熱烈,穿麵衣的名額只有一個,機會相當難得,我們呼喚她的媽媽趕快來看,她的媽媽笑咪咪地走過來,拍個幾張照,又回去她們的小天地繼續聊天,而她的小孩始終沒有跟她對上眼。

至於我們這群亞寶寶,三不五時就在搜尋爸媽的身影,或者說三不五時就被爸媽叫住:「來來來,看這邊!」,甚至拍打玻璃引起注意,感覺家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非常緊密的聯繫著,結果小孩也就常常因為這樣被抽離活動的情境,在媽寶與學生的角色中不停切換,有時回不去,爸媽又得叮嚀:「好了!好了!快看師傅在做什麼。」

我承認Devin望向扇玻璃窗尋找媽媽時,我也不停地揮手示意:「我在這裡。」當他看到我後眉開眼笑,媽媽本人也非常心滿意足,但下場就是花了至少半分鐘重新投入做披薩...

最後小朋友集合到用餐區準備擺放食材到餅皮上時,亞洲爸媽大軍壓境到工作人員要大家不要越界的區域,幾個焦急的媽媽乾脆高聲遙控:「你的料弄散一點,別都堆在一起了。」

洋媽媽呢,自始至終都在歡樂的小圓桌裡度過悠閒的上午時光,成品出爐時,他們終於解散聚會,回到孩子身邊分享喜悅,拍拍照。

東西方差異
(箭頭下壁壘分明的雙方人馬)

這樣的境界我真的無法領會,畢竟我們有太多文化上不同的立基點,最近讓我非常驚訝的是,洋人普遍認為直升機家長的其中一個特點是:允許大學畢業後的孩子搬回家中住。

不過我會開始期許自己,往後陪他們參與活動時,盡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,猛打招呼就免了,要照相也最好不要被發現,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專心致志的做每一件事,那麼爸媽就不該像個跑馬燈,總是佔據畫面閃不停,爸媽絕對是孩子的後盾,但深植在心裡,能超越時空,讓他們走得更穩健。

 

延伸閱讀

【我的劇本】「我才沒那個美國時間!」這下真的有了 

【稚兒痞趣】千萬要有小孩的理由﹝上﹞ 

【稚兒痞趣】爸媽不可不知的學校志工/義工 

 

上臉書,輕鬆聊

arrow
arrow

    野馬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